迄今为止,食源性吸虫病已经影响了全球约5000万人。其中,肝吸虫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I类致癌物的寄生虫,多见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研究表明,肝吸虫感染是导致胆管癌(CCA)的直接因素,该病主要通过生食淡水鱼传播,成虫可在胆道内存活十余年,感染者会经历数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胆管组织损伤和愈合的慢性循环,最终发生癌变。WHO提出,当前对于肝吸虫病的诊断方法灵敏度低,是无法及时控制感染的直接原因。现有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福尔马林乙醚浓缩技术(FECT),在低感染度时灵敏度不足,而基于虫体粗提物的血清学检测又缺乏特异性。并且,当患者发展为CCA时往往已无活虫感染,使得早期诊断和干预困难重重。
近日,泰国孔敬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Immunomics-guided biomarker discovery for human liver fluke infection and infectionassociated cholangiocarcinoma”的文章。研究团队通过对隐孢子虫分泌组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出825种蛋白质。经过筛选,最终开发出基于P1(半胱氨酸蛋白酶)和P9(异柠檬酸脱氢酶)抗原的免疫层析试纸(PoC-ICT)。经测试,该试纸具有较优的诊断性能,对CCA的诊断灵敏度高达92%,诊断性能优于传统检测方法。
该研究首先通过质谱技术对隐孢子虫分泌组进行深度解析,在排泄分泌产物(ES)、外泌体样囊泡(ELVs)和微囊泡(MVs)中鉴定出825个蛋白,其中163个为三者共有。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249个高潜力抗原,包括在肠道和体表高表达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成员。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最终得到了36个能够有效区分感染者和健康受试者的抗原。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有5个抗原能够明显区分肝吸虫感染人群。使用原核表达系统对这5个蛋白进行制备,并开发免疫层析实验(ICT),通过检测114例肝吸虫病患者及50例及健康受试者血清后,发现P1和P9诊断性能最佳:P9-IgG4 ICT对肝吸虫感染的诊断灵敏度达76.3%,且与感染强度(EPG)呈显著正相关(r=0.450)。当EPG>10,000时,P9-IgG4阳性率可达100%。并且该试纸对CCA的检出率高达86%,当与P1-IgG联用时进一步提升至92%,显著优于传统ES抗原试纸(75%)。不仅如此,该研究共收集了51例不同分期的CCA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9-IgG4 ICT对不同分期的CCA均有良好检出率,其中肿块型CCA(95.6%)和肝内型CCA(96.2%)的检出率最佳。
该研究开发的P1-P9双抗原联用检测技术,解决了当前肝吸虫诊断需要依赖虫体粗提物的问题,开创了CCA血清学筛查的方法。该技术的推广,可用于大规模筛查并指导喹诺酮治疗方案,提高肝吸虫病的早期检出率,预防CCA的发生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043-2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和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