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首页>科技动态

科学家发现全新脓毒症相关肾损伤细胞外囊泡诊断标志物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8日  浏览次数:


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是脓毒症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30–50%的脓毒症患者会发展为AKI,死亡率高达50%。目前SA-AKI的诊断依赖于血清肌酐和尿量监测,这些指标对肾损伤既不敏感也不特异,导致早期识别和干预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虽有多种生物标志物在开发中,但仍缺乏能够在早期准确识别SA-AKI的可靠指标。

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Single urinary extracellular vesicle proteomics identifies complement receptor CD35 as a biomarker for 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的研究文章。该研究通过建立邻近依赖条形码检测技术(PBA),首次在单尿源性细胞外囊泡(uEV)水平系统解析了SA-AKI患者的表面蛋白质组特征,发现补体受体CD35在uEV上的表达(CD35-uEV)可作为SA-AKI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首先在筛查队列(n=16)中通过PBA技术鉴定出32个uEV亚群,其中5个亚群在SA-AKI与非AKI患者间比例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补体受体相关亚群(CMR-EV,标志蛋白为CD35和CD21)在SA-AKI中显著减少,且其比例与AKI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显著相关。研究人员随后通过机器学习、单分子成像及Western blot等多技术验证,确认CD35在单个uEV上的表达在SA-AKI患者中明显下降。

在独立验证队列(n=134)中,CD35-uEV区分SA-AKI与非AKI的AUC达到0.89;在前瞻性队列(n=72)中,CD35-uEV还能有效识别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亚临床AKI(AUC=0.84)。此外,CD35-uEV水平与AKI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并能预测持续性AKI(AUC=0.77)、死亡风险(AUC=0.70)以及向急性肾病(AKD)进展的风险(AUC=0.66)。多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CD35主要来源于损伤的足细胞,其表达下降与足细胞去分化和损伤密切相关。

与目前FDA批准的肾小管损伤标志物TIMP2•IGFBP7相比,CD35-uEV显示出更高的诊断准确性(AUC: 0.84 vs 0.75),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升早期诊断效能(AUC=0.87)。值得注意的是,CD35-uEV在心脏手术相关缺血性AKI中未见显著变化,表明其对于SA-AKI具有一定的病因特异性。

该研究首次在单囊泡水平揭示uEV蛋白质组在SA-AKI中的变化规律,发现CD35-uEV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足细胞来源的生物标志物,不仅可用于SA-AKI的早期诊断,还能实现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具有显著的临床转化潜力。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229-4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和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