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巴贝斯虫(Babesia microti)引发的巴贝斯虫病是全球新兴的蜱传传染病,该寄生虫寄生于红细胞内,会对宿主红细胞造成破坏,尤其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危害显著。近年来,巴贝斯虫病病例逐年增多,但由于对寄生虫特殊宿主周期、发病机制及耐药性等认知不足,防控与治疗面临挑战。传统研究多依赖小鼠等动物模型,然而这类模型存在明显局限。不仅难以实时观察寄生虫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无法直接获取寄生虫的物理和光学成像信息,且需专业实验设施、人员培训及持续维护成本。同时,现有体外分析方法如血涂片、血清学检测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无法实现连续监测,且寄生虫离开宿主后因微环境改变,增殖能力大幅下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Chao Li 等研究者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开发出名为 “μ-Blood” 的开放式微流控平台,用于体外实时连续监测微小巴贝斯虫感染动态。该平台基于专属液体排斥(ELR)技术的油下开放式微流控系统(UOMS),优势显著。它可直接使用未经处理的全血,无需稀释或细胞分离,最大程度保留天然全血微环境,减少观测偏差;操作简便,避免血液样本污染和固有信号分子流失;支持长时间(72 小时)监测,还具备自主调节的氧气微环境(AROM),兼容相差显微镜、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多种光学成像技术,且易与实验室自动化设备整合,推广门槛低。
在实验验证方面,研究团队利用感染微小巴贝斯虫的 SCID 小鼠全血样本,验证了 μ-Blood 平台的性能。通过相差显微镜实现无标记识别寄生虫,结合线粒体染料(如 MitoTracker Green/Orange)提高识别准确性,能清晰区分感染红细胞、未感染红细胞、粒细胞和游离裂殖子,测得的寄生虫血症准确率高于传统吉姆萨染色血涂片法。
该平台还可监测寄生虫活力,能在不稀释血液的情况下,直接量化寄生虫线粒体活性,且光稳定性好、细胞毒性低。同时,通过分析红细胞胞质灰度值,可量化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发现感染红细胞的 Hb 含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红细胞,且在 48 小时左右 Hb 快速降低,降解速率远高于未感染红细胞,这可能与寄生虫分泌的PLP-1破坏红细胞膜有关。此外,环境因素如血液稀释度、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也会影响 Hb 降低过程。
综上,μ-Blood 平台为血液传播寄生虫感染研究提供了创新工具,突破传统动物模型和体外检测局限,能在保留天然全血微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寄生虫感染动态的实时、定量、多参数监测。未来结合自动化成像和 AI 分析,有望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为巴贝斯虫病的致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也为其他难培养血液寄生虫研究提供参考。
论文链接:
In Vitro Monitoring of Babesia microti Infection Dynamics in Whole Blood Microenvironments - Li - Advanced Science - Wiley Online Library注:此研究成果摘自《Advanced Science》杂志,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和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