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首页>科技动态

科学家通过多组学分析揭示胰腺导管内状肿瘤进展新标志物,助力胰腺癌早筛与精准诊疗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7日  浏览次数: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13%。胰腺导管内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IPN)是胰腺最常见的癌前病变之一,其中以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最为常见。部分IPMN可进展为浸润性胰腺癌,但目前临床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准确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病变,导致部分患者面临过度手术或延误治疗的双重风险。

近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团队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题为“Multi-omic profiling of 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 of the pancreas reveals distinct patterns and potential markers of progression”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对IPMN组织及囊液样本进行深度蛋白质组与糖蛋白组分析,系统揭示了与肿瘤进展相关的分子特征,为胰腺癌的早期预警和精准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利用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技术(DIA-MS),对64例IPMN组织、55例胰腺囊液样本、104例胰腺导管腺癌(PDAC)及大量正常组织进行了蛋白和糖基化修饰谱分析,描绘了癌前病变到浸润癌的完整分子进化图谱。结果显示,高风险IPMN(高级别不典型增生或伴有浸润癌)中多个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包括糖基化酶PLOD3、胰岛素受体底物IRS2、半乳糖凝集素LGALS9和肿瘤相关钙信号转导子Trop-2等。这些蛋白在组织与囊液中均能检测到,且在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IPMN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单个蛋白AUC 0.75–0.83,组合蛋白AUC可达0.87)。

此外,研究还发现IPMN中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的糖基化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如黏蛋白MUC家族、整合素ITGA/ITGB家族及免疫调节蛋白CD47、CD276等),且部分IPMN在蛋白表达谱上与PDAC高度相似,提示其具有更强的进展潜力。这些糖肽在区分IPMN与正常组织中表现出高诊断效能(单个蛋白AUC 0.71–0.87),多个糖肽组合时(如CD47-N111+FCGBP-N1317)AUC可达0.9。通过非负矩阵分解聚类分析,研究人员将IPMN与PDAC分为三个具有不同生物学特征的亚型,进一步揭示了从癌前病变到浸润癌的分子演进路径。

该研究首次在多组学层面系统解析了IPMN的异质性及其与PDAC的连续性,不仅为胰腺囊性病变的风险分层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组合,也凸显了蛋白质组和糖蛋白组在揭示肿瘤微环境演变及早期恶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未来将有望实现胰腺癌的早期精准防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8.001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Cancer Cell》杂志,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